English_Vinglish_poster  

我有很久沒有寫電影的觀後感了,救救菜英文(印式英語)是我最近幾年來看的電影中,最令我有感觸的一部電影。

 

大約兩個月前,老公從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這部印度電影,

一開始聽到片名時,我還以為是台灣的什麼政治文宣,後來才知道是一部和英文學習有關的電影,

但我自己觀後看了其他人的影評,也發覺這部電影講的不單單是這樣,

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自己上網查一查,而我就單純寫我自己的觀後感囉。

 

當初聽老公描述說這是有關學習英文的電影並沒有引起我那種想要「立即看」的衝動,

於是一直等到上個月中我才找了個孩子們熟睡的夜晚,好好地看完這部片。

在老公眼中或許他只單純看到因為語言不通這個層面,但對我來說他更真實地描繪出家庭主婦的心聲!

 

每個女人結婚後除了面臨傳宗接代的問題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或許就是要當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了吧?!

這兩種選擇都有它的甘苦之處,而這部電影中「莎希」這個全職主婦的角色真的深深觸動我的主婦心靈。

在美國有不少華人女性選成為家庭主婦(照顧先生、小孩),我也是其中之一,

每天柴米油鹽,做著一成不變的家務,就如片中的莎希一樣,

有時候,你會得到孩子窩心的笑臉,偶爾你也會被老公、孩子氣得什麼都不想說,

片中莎希多次被丈夫笑說:她只會做拉杜球(丈夫還不希望她做給別人吃),

當莎希每每聽到丈夫這樣的話語時,她總是默默無語,

而我心裡則想著:「夫妻間有些事不說,不代表不在乎,而是不想計較。」

女人結婚後為了家庭的每種角色選擇都是一種捨與得,就像妻子VS媽媽、家庭主婦VS職業婦女、女兒VS媳婦,

如此多的角色轉換,有時也會讓人疲憊的只想做回單純的自己──一個女孩或一個女人。

 

電影中莎希很難得有機會可以暫時離開先生、小孩,前往紐約為姪女籌備婚禮,

起初她因語言不通和隻身前往心生膽怯,猶如我當初決定放下一切來到美國展開全職主婦生活一般,

你能想像剛到美國的我得擬英文草稿、鼓起勇氣才敢打一通聯絡電話嗎?

還有到餐廳點餐幾乎不敢開口,或是聽不懂服務生問題,只能交給老公的窘境嗎?

我不是不懂英文,但我在台灣生活了30年,沒有說英文的環境,竟也讓我莫名地害怕開口,

有時候當你決定面對後,隨之而來的挫折和意外有時也會令你無法招架,

就如電影中莎希在咖啡店的遭遇一般,這也是她為什麼下定決心學好英文的原因,

或許多數人真的總是習慣待在舒適圈吧,然而如果不鼓起勇氣跨越,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啊~!

上課、求知讓莎希找到了另一種快樂和成就感,讓她跳脫了「家」的框架,

然而,當她的先生、孩子到紐約後,她因為想繼續上課而欺騙了先生、小孩,後來小孩因此受傷卻令她懊悔不已,

記得她在小孩的意外之後說:「我是怎麼了?英語比我的小孩重要嗎?可是我卻那麼自私的忘了自己的責任!」

這段含淚的話語道出多少主婦的心聲,有好多想做的事不敢去做,正是因為想到背後有更重要的責任存在,

如果有幸能獲得先生和家人支持,那是莫大的鼓勵;如果沒有呢?是否連一個簡單的想望都要被迫放棄?

這短短的一段在我的心上深深地迴響著......

 

這部情節很單純的電影在我看完一個月後仍深刻記著看完電影那當下的感動和感慨,

每個女人為了家庭、為了生活都有選擇和捨得,

我的媽媽告訴我「要多愛自己一點、對自己好一點」;我的朋友告訴我「要善待自己」,

這些話看似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

 

我有時想是不是我比較適合當職業婦女?但我看著自己的家告訴自己:「我把家照顧得蠻好的啊!」;

我有時會遇到挫折,即使是家庭主婦,變不出新菜色也很令人苦惱;

我有時會為許多小事發脾氣,但當孩子對我說一句:「媽咪,我愛你!」又會瞬間軟化;

我有時很想暫時放下先生、小孩,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滿足自己一下,

可是當我回頭看卻又發現他們全都在我心上,佔滿我的心......,

這就是我,身為家庭主婦的我!

我相信有捨亦有得,不管生活是怎樣平凡無奇,我心中仍會一直存有一絲小小的想望,

期盼著可以「自己」去充實自己、實現自己的那一天,擁有更多的快樂和笑容!

 

這部電影很推薦給「家庭主婦」看看,相信妳們也會有所收穫喔~: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